联系我们

    中国交通“第四极”

    发表时间: 2023-11-09 作者: 边坡防护栏

产品说明

  在中国交通的未来图景中,成都和重庆将成为立足西部、联通全球的举足轻重的“第四极”。

  在悠久的农耕文明时代,物产丰富的巴蜀大地,繁富兴盛富甲一方,享有天府之国的美誉。但因工程技术水平的限制,更因“北走秦凤,有铁山剑门之雄;东下荆襄,有瞿塘滟滪之险;南通六诏,有泸水大峨之奇;西控吐蕃,有石门崆峒之障”的特殊地理环境,让古人发出了“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的千古嗟叹。

  1952年7月1日,成渝铁路建成通车。这是新中国成立后建成的第一条干线铁路,中国人兴建川汉铁路、贯通长江中上游地区的百年夙愿一步步成真。

  此后,随着一条条横穿高山大江的公路、铁路、高速公路、高速铁路的通车,蜀道不再难、成都“走出去”的梦想渐变为现实。

  近年来,依托“一带一路”倡议、西部陆海新通道、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成都和重庆正在加快构建立体对外战略大通道,开放程度逐步的提升,正由内陆腹地转变为国家向南向西开放前沿,领先中西部、畅接全国、通达全球的交通优势加速形成,交通格局正在发生立体式、全方位的巨变。

  高铁网络、长江水道、中欧班列和建设中的陆海新通道、河陆海联运网络将成都的物流通道延伸至欧洲和东南亚市场。

  从成都出发,联通内外的“米”字形的高速铁路通道正在加快建设,铁路枢纽功能慢慢地加强,境内铁路营运里程亦有930公里(高快速铁路430公里),线网规模在直辖市和省会城市中排名第五。成都还在区域内沿长江上游水系协调布局,拥有万吨级航运能力。

  以高速铁路、城际铁路、高速公路为骨干的“1小时”城际交通网络也在日渐成型,高速公路通车里程1240公里,路网密度位居中西部省会城市第一。成都也是国内五大中欧班列集结中心之一。2020年,从成都始发的中欧班列总数达1000列,再创新高。2021年,中欧班列(成渝)开行量超4800列,占全国比例超30%,运输箱量超40万标箱,开行线路已可通达欧洲超百个城市。

  空中,随着天府国际机场正式通航,成都成为中国大陆第三座拥有双国际枢纽机场的城市。成都、重庆两地积极建设的西部国际航空枢纽,有望继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后,形成国内第四个世界级机场群。

  当前,中国经济发展的空间结构正在发生深刻变化,中心城市和城市群正在成为承载发展要素的主要空间形式。以中心城市、都市圈城市群为主导的优势经济空间,对人口与产业的集聚效应愈发明显。

  2021年10月,中央、国务院印发《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规划纲要》,赋予成都发展新使命:强化中心城市带动作用,引领带动成渝地区统筹协同发展,促进产业、人口及各类生产要素合理流动和高效集聚,加快形成改革开放新动力,加快塑造创新发展新优势,加快构建与沿海地区协作互动新局面,加快拓展参与国际合作新空间,推动成渝地区形成有实力、有特色的双城经济圈,打造带动全国高水平发展的重要增长极和新的动力源。

  这意味着,成都的城市定位,已从过去的“区域中心城市”向“国家中心城市”跃进,区域合作从“城市单体发展”向“区域协调发展”转变。

  中心之城,承担的担子更重:评判成都发展得好不好,不仅是看自身发展得好不好,还要看周边带得好不好,更是看区域发展协同得好不好。

  成都首先要“强自身”。以建成践行新发展理念的公园城市示范区为统领,厚植高品质宜居优势,提升国际国内高端要素运筹能力,构建支撑高水平发展的现代产业体系、创新体系、城市治理体系,打造区域经济中心、科技中心、世界文化名城和国际门户枢纽,提升国家中心城市国际竞争力和区域辐射力。高水平建设天府新区、西部(成都)科学城等,形成“一山连两翼”城市发展新格局。

  然后要“带周边”。充分的发挥成都带动作用和德阳、眉山、资阳比较优势,创建成德眉资同城化综合试验区。推动成都、德阳共建重大装备制造基地,打造成德临港经济产业带。加快天府新区成都片区和眉山片区融合发展,打造成眉高新技术产业带。促进成都空港新城与资阳临空经济区协同发展,打造成资临空经济产业带。推动成都“东进”,以促进制造业高水平发展为重点将成都东部建成与重庆联动的重要支点。

  成都更要“促协同”。依托资源禀赋、人员往来、产业联系等方面优势,强化区域中心城市互动和毗邻地区协同,优化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协同发展格局。推动重庆、成都都市圈相向发展,强化都市圈辐射作用,带动成都平原一体化发展。推动渝东北、川东北地区一体化发展,带动双城经济圈北翼发展。推动川南、渝西地区融合发展,带动双城经济圈南翼跨越发展。辐射带动川渝两省市全域,促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

  通过强化国家中心城市发展势能、依托综合交通枢纽和立体开放通道,成都正在提升国家中心城市国际竞争力和区域辐射力,打造具有全国影响力的重要经济中心。

  在全球化的未来版图里,以交通网为代表的互联互通基础设施是打破传统地理疆界的战略设施,也是争夺资源赢得竞争力的重要利器。

  在中国交通的未来图景中,成都和重庆将成为立足西部、联通全球的举足轻重的“第四极”。国家综合立体交通别强调,要支持珠三角、长三角、京津冀、成渝这四大城市群的高效发展。

  完善成熟的基础设施,是成都迈向真正国际化大都市的起点。更关键的是,成都还应立足交通,发挥牵引、做好融合,统筹好交通、空间、产业三大要素,优化产业布局和空间结构,重塑产业经济地理,加快发展新经济,为建设全面体现新发展理念的国家中心城市打造新的动力引擎和现代化经济体系。这也是成都未来发展的必由之路。

  重大交通基础设施的建设不仅彻底改变了成都的对外交通条件,也将对成都的产业布局和空间结构产生根本性的影响。成都需要抓住历史机遇,依据各类重大交通基础设施对不同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引导作用和空间要求,优化城市的产业布局和空间结构,并在此基础上按照各类产业的不一样的要求配套建成城市交通网络,实现城市交通、产业和空间的协调发展。

  国家中心城市必须要能够代表国家参与国际间的交流、竞争与合作,加强与国际城市的联系。随着天府新机场投运,将其打造成中国西部面向国际的门户枢纽,这一枢纽建设将直接影响未来成都各类产业的空间布局和城市的空间结构,是未来成都经济稳步的增长的引擎和希望所在。

  成都双流国际机场已经是客流量国内排名前列的大型枢纽机场,围绕双流机场有大量的航空指向型的产业入驻,产业链条初步形成。双流机场核心功能迁往天府新机场后,协调好天府新机场周边地区空间发展与双流机场周边地区产业转变发展方式与经济转型的关系,是未来成都城市空间调整和产业转型的关键。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逐步发展和各国通关手续的简化,中欧班列(成渝)及“成都—东南亚”、“成都—南亚”班列成为成都对外货物进出口的重要运输方式。高效快捷的货物运输方式带动了成都出口导向型产业高质量发展。中欧班列(成渝)的场站布局与出口导向型产业空间布局的协同,对成都空间结构的调整,尤其是城市外围产业组团的发展至关重要。

  多层级轨道网络的布局将决定成都的城市中心体系。根据伦敦、纽约、东京等国际先进超大型城市的发展经验,在多层级轨道交通线网的构成中,市域快速轨道、市郊铁路等承担中远距离通勤功能的快速轨道线规模常常是普通城市轨道线倍。多层次轨道交通网络还应与成都规划的“多中心”空间形态进行统筹协调,使轨道交通系统既能够缓解老城区的交通拥堵问题,又不会进一步固化单中心的城市空间形态。

  同时,强化外围城市组团的轨道网络建设,加快新城市中心和外围组团中心的形成,不一样的等级的轨道交通枢纽与不一样的等级的城市中心体系在城市空间上高度统一,形成更加紧密协同的发展格局。

  蜀道已不再难,但成渝地区要真正成为中国交通的“第四极”,还需要更多地让市场在资源配置中发挥决定性作用,也需要政府各部门在协作合作方面更好地发挥好导向性作用,还需要在整个成渝地区形成更大开放和更实改革的新局面。